近年來,學生軍訓猝死、跑步猝死、體測猝死、打籃球猝死,加之因為學習壓力跳樓自殺等屢見報端。人們不禁要問: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,國民經濟、競技體育等都取得了輝煌的成果。為什么學生的體質越來越差?體育課,學生學到了什么呢?
與1985年相比,2010年大學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%;大學女生800米跑、男生1000米跑的成績分別下降了10.3%和10.9%,學生或者過重或者過瘦,近視率接近90%。
另據國新辦《2015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》顯示: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、肥胖率及6-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、肥胖率和近視率比2002年大幅增加。
中央7號文件指出導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兩方面: “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,社會和學校存在重智育、輕體育的傾向,學生課業負擔過重,休息和鍛煉時間嚴重不足;另一方面由于體育設施和條件不足,學生體育課和體育活動難以保證。”
受應試教育的影響,片面追求升學率,使學生學業負擔過重,父母過分重視孩子的知識學習,學習時間過長,而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則嚴重不足,對孩子身體體質方面的發展重視不夠,運動量嚴重不足,尤其是城市學生。不會加速跑(只會跑操)、不會游泳、不會三步上籃、不會墊球、拉不了一個標準的引體向上、不會前滾翻、不會爬樹、不會馬步,甚至沒有接觸過鉛球、欄架、足球……
學生不會這些基本的運動技能,校長、老師、家長們,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嗎?
如果一個國家的學生視區區千八百米跑為畏途,為了所謂“安全”輕易向懦弱訴求讓步,而這種讓步竟然能為很多家長、老師、校長所認同,整個社會竟然只有少量質疑和反對聲音。那么中國的足球人口在哪里?中國的男子漢在哪里?
為了安全,一些學校廢止了多年來運動會上 3000 米、5000 米跑的傳統項目。就連體育課上再普通不過的男生 1000 米、女生 800 米跑,如果不是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(2014年修訂)》強制規定為必測項目,恐怕運動場的跑道都會荒廢了。為了規避風險和不影響文化學習,當下從小學、初中、高中到大學,我們的體育課,都是基于“不出汗、不臟衣、不喘氣、不摔跤、不擦皮、不受傷、不長跑、無強度、無對抗、無沖撞”的“三無七不”的溫柔體育!
試問:這樣的體育能夠強身健體嗎?能夠磨練意志嗎?能夠塑造完整人格嗎?學生能夠從中學到什么?
小學,為了安全怕受傷,上安全體育課;初中,為了安全怕受傷,為了應付體育中考,上應試體育課;高中,為了安全不受傷不出事,為了應對高考,一切都要讓路,學生自由自在上體育課;到了大學,學生沒有什么壓力,考試學分沒有以往那么重要,六十分萬歲,憑個人愛好上興趣體育課。
結果形成了一個世界教育奇觀:一個學生從小學、中學到大學上了十四年的體育課(1404學時),可是最后沒有真正學會任何一項運動技能,連基本的運動常識都不懂,更沒有通過體育課養成運動習慣。更別談什么終身體育啦!試想,照此發展下去,學生能學到東西嗎?學生的體質能不下降嗎?
小學到大學是一個人重要的成長階段,體育在這一階段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,十幾年的求學生涯,體育課陪伴始終,學生的人格、體格、性格的塑造,情商、智商、動商的培養,責任感、正義感、使命感的樹立,都是在這一階段完成。
在體育課上不僅能夠深化人類原始的走、跑、跳、投、爬的能力,還能夠培養學生集體協作意識和榮譽感,能夠讓學生體驗成功與失敗,同時學會如何體面地去贏,如何輸的有尊嚴。如果,按照這樣的理念去上體育課,學生還真能夠學到不少東西。